当前位置: 主页 > 遂商联盟 > 政策发布 > 政策发布
中共遂宁市委办公室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遂宁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6-06-12 15:53 点击: 次

 

遂委办发〔201530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

《遂宁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遂宁市委办公室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7月28日        

遂宁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

 

为指导全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我市区域 特色和资源优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市优质水稻面积45万亩,总产量24万吨;“524”红苕面积3万亩,总产量0. 5万吨(折原粮,同);优质 油菜面积40万亩,总产量7.1万吨;以甜橙为主的优质柑桔基地 45万亩,总产量12万吨;优质蔬菜基地37万亩,总产量120万吨; 中药材面积13万亩,总产量3.5万吨;核桃面积30. 8万亩(其中 已挂果6. 8万亩),干果产量0. 95万吨;青花椒总面积11万亩(其 中已挂果8.6万亩),干椒产量0.22万吨;栏优质生猪265.7 头,其中绿色生猪62万头,川藏黑猪、有机水果野香猪等高端品牌 生猪1.8万头;出栏优质肉鸡1315.25万只,优质肉兔683万只;水 产养殖面积11.84万亩,水产品总产4. 9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 11. 17亿元。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创新和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促进了农业产业结 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 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 业发展之路,为“十三五”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

“十三五”时期,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既面临着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既要看到当前新常态下孕育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经 济发展转型升级、工商资本下乡、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等有利于农业 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更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瓶颈。

1.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两道“紧箍咒”日益趋紧,社 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尖 锐,发展生产和优化生态的任务艰巨繁重。

2.农业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市 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较低,多数农民依然习惯于传统种养模式,农业 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太弱、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突出。

3.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 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农机农艺融合难,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大, 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短板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不 衔接仍然是农业发展的软肋,龙头企业缺乏,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

5.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 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6.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 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 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安全生态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市建成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20年,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筒称“五个园区冶)和各县(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全面建成,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具体目标:

(一)优质粮油

2020年,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其中国标二级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50% ;524”红苕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量达到2.7万吨;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11.5万吨。

(二)优质果蔬

1.优质柑桔。到2020年,优质柑桔基地达到60万亩总产量 达到45万吨。

2.优质蔬菜。到2020年,优质蔬菜基地达到55万亩总产量 达到200万吨。

(三)优质中药材

2020年,优质中药材基地(含林木药材)达到20万亩总产 量达到5万吨以上。

(四)优质畜牧

2020年,出栏优质生猪300万头(其中绿色生猪100万 头)、优质鸡3000万只、优质兔1000万只

1.优质生猪。改建原有养殖场(小区),打造100个标准化养 殖场(小区)。

2.优质禽兔。建成年出栏100万只有机肉鸡养殖示范场1 个、年出栏5万只生态肉鸡养殖小区20个,年出栏生态肉鸡达到 200万只;新增年出栏2万只以上优质肉兔养殖场(小区)50个、年 出栏1万只以上优质肉兔养殖场(小区)100个。

(五)优质林果

2020年,全市核桃产业总面积达到45万亩,挂果率达到 60%以上,年产干果6.6万吨,培育2个年产值超5亿元的核桃加 工龙头企业、2个省级核桃产业重点县、12个核桃干果之乡;青花 椒产业总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干椒0.5万吨,培育1个产值超 亿元的青花椒加工龙头企业、1个省级花椒产业重点县、6个青花 椒之乡。

(六)优质水产

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2万吨;无公害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达到60 个、7. 5万亩,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 定在98%以上。

(七)休闲观光农业

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00个(其中创建省级以上休闲示范农庄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工作

(一)优质粮油

1.产业示范区。依据自然资源、种植习惯以及中央、省重点项 目投入进行布局。优质水稻产业示范区主要建在我市中南部的安 居区三家、西眉、大安、马家、磨溪,船山区老池,蓬溪县高升、任隆、三凤、蓬南、常乐、天福,射洪县涪西、太乙、明星、瞿河、洋溪、青岗、 金鹤,大英县蓬莱、玉峰、隆盛、河边、象山等乡镇,总种植面积30 万亩、单产每亩600公斤,产优质稻谷18万吨,辐射带动全市优质 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524”红苕产业示范区主要建在遂资 眉高速公路沿线的会龙、横山、石洞、白马等乡镇,总种植面积5万 亩、单产每亩200公斤,年产“524”红苕1万吨,辐射带动周边乡镇 种植10万亩,到2020年全市“524”红苕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优质油菜产业示范区主要建在成南高速、遂绵公路沿线和国道350 线,即蓬溪县吉祥、宝梵、大石、赤城、明月、天福、红江、任隆、高升等,大英县玉峰、蓬莱、隆盛、河边和射洪县沱牌、瞿河、广兴、万林、金华等乡镇,总种植面积30万亩、单产每亩200公斤,产优质油菜籽6万吨,辐射带动全市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

2.核心示范区。在安居区三家大安线、船山区老池、蓬溪县任隆三凤线、射洪县金鹤青岗线、大英县蓬莱河边线,分别建5个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

工作重点:一是全面落实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油种植面积稳定。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示范区内优良品种推广率达100% ,新技术覆盖率达100%。三是强化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强化项目整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示范区内田成形、土成方、肥力水平高、渠系配套、排灌自如、道路通畅;改善农机装备条件,提升粮油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水平。

(二)优质果蔬

1.优质柑枯

以“五个园区”为核心,以成南高速、遂绵路、318线、205线等公路沿线为轴线,建设以甜橙为主的柑桔基地,重点发展塔罗科血橙、锦橙等鲜食、加工皆宜的品种,建成优质甜橙、柠檬、杂柑、名柚等柑桔产业带。

1)建设25万亩甜橙产业带。在大英县蓬莱、卓筒井、隆盛,射洪县瞿河、沱牌,船山区唐家、永兴、老池,蓬溪县天福、群利,安居区磨溪、西眉等乡镇,重点发展锦橙、塔罗科血橙等加工鲜食皆宜的品种,建成25万亩甜橙产业带。

2)建设15万亩优质柠檬产业带。在射洪县太和、万林,大英县河边,安居区玉丰、三家、东禅等乡镇,重点发展尤力克、塔西堤等优良品种,建成15万亩优质柠檬产业带。

3)建设10万亩优质杂柑产业带。在射洪县金华,蓬溪县大石、宝梵、回水,船山区永兴等乡镇,选用不知火、天草、爱嫒38号等品种,建成10万亩优质杂柑产业带。

4)建设10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在安居区安居、分水,蓬溪县任隆、三凤、高升、明月等乡镇,稳定发展沙田柚、矮晚柚,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建成10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

工作重点:一是加快推进甜橙基地建设。引进支持四川可士可公司到“五个园区”,发展甜橙基地。二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年出苗700万株柑桔脱毒育苗中心。完善现代智能温室、网室釆穗圃、苗木繁育圃、供排水渠道、优质柑桔展示区喷滴灌等设施。三是产业化经营推进建设。重点培育扶持已有一定规模的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柑桔等现代高效农业种植、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快30万吨NFC橙汁深加工建设。“十三五”期间支持四川可士可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30万吨NFC 橙汁加工厂第二期工程,完全投产后实现年销售15万吨橙汁,销售额可达30亿元。三是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十三五”期间在每个县(区)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五化”要求,建设35个千亩柑桔标准园。通过标准园创建,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2.优质蔬菜

1)沿江优势蔬菜基地。以涪江、琼江沿岸乡镇为重点,包括船山区唐家、老池,安居区安居、三家,射洪县洋溪、沱牌,蓬溪县红江、荷叶,大英县回马等乡镇,主要发展大棚反季节蔬菜和韩国萝卜、莲花白等特色蔬菜。

2)特色加工蔬菜基地。以射洪县仁和、天仙、曹碑、青岗,安居区三家、大安、玉丰、西眉,蓬溪县新星、文井、槐花,大英县象山、玉峰、河边等乡镇为重点,主要发展榨菜、红辣椒等特色加工蔬菜。

3)食用菌基地。以蓬溪县天福、红江、宝梵、大石,射洪县瞿河、沱牌,船山区永兴等乡镇为重点,主要发展中高档食用菌。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蔬菜标准园建设。每个县(区)每年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五化”要求,建设23个蔬菜标准园。通过标准化创建,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示范带动全市优势蔬菜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加工蔬菜。各县(区)结合已有基础,科学定位加工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培育、扶持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引导蔬菜生产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支持企业和农民以多种形式合作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和扶持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

(三)优质中药材

1.核心示范区。以隆盛、回马、红江等乡镇为重点,建设5000 亩白芷GAP核心基地。以桂花、天福等乡镇为重点,建设5000亩以吴茱萸、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文升乡为重点,建设5000亩连翘基地。

2.规划种植区。以道地药材为发展重点,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生产及产业基础、市场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情况、开发利用前景等因素,确定8个重点发展的特色中药材品种。以沱牌、红江、青堤、洋溪、广兴、隆盛、回马、唐家、新桥、老池、高坪、金桥、荷 叶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白芷产业,以文升乡为重点发展连翘产业,以 天福、仁里、保升、河沙、蓬南、三凤、任隆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金银花 产业、以西眉、桂花、玉丰、明月、任隆、保石、莲花、黄泥、三凤、赤 城、罗戈、蓬南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半夏产业,以桂花、保升等乡镇为 重点发展吴茱萸产业,以香山、广兴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麦冬产业, 以沱牌镇为重点发展黄柏产业,以白马镇为重点发展青蒿产业,以 香山、金华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麦冬产业。

工作重点:一是示范基地建设。以天丹药业、回春堂药业、绿 康药业、陈善堂药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部门 为技术支撑,围绕企业和市场需求,建立中药材示范基地。二是繁 育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种子、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同时要依靠 科学技术,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解决药材资源品种退化、品质 下降等问题,使这些基地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为全市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种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做到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结 合,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优质畜牧

1.养殖基地布局。按照各县(区)划定的宜养区范围,重点在“五个园区”和5个特色畜牧业示范园区内布局。船山区、安居区主要发展生猪和肉兔,射洪县主要发展生猪和肉鸡,蓬溪县主要发展生猪、肉兔和放养鸡,大英县主要发展生猪和蛋鸡。

2.畜禽加工企业布局。猪肉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在遂宁开发区及5个县(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禽肉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在遂宁 开发区和射洪县的瞿河乡以及大英县、蓬溪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工作重点: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产品品牌。鼓励龙头 企业集群集约发展,重点打造高金、玉冠、齐全、温氏、超强、华亨泰丰、普升、十陵、颐康、康尔乐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集成与开发,着力打造优势品牌,重点打造“高金”“五谷金凤”“颐康元”等知名畜产品品牌。着力扶持“庄园黑猪”“射洪野香猪”“蓬溪溪芝鹅”等特色品牌。抓紧推广“慢养猪”、“野香猪”、美宁牌手撕牛肉、恒邦有机猪等系列高端产品。到2020年,新开发高端畜产品20个以上,申报有机畜产品 10个、绿色畜产品10个、无公害畜产品50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10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特 色畜牧产业基地。创新畜牧业参与全市“五个园区”建设方式,提 高畜牧业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的份额。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 建设畜牧业特色示范基地5个。拓展畜牧业多种功能,扶持发展 畜牧业观光观赏园、野味品尝休闲体验园、综合性休闲牧场、畜产 品集中加工区等项目。加快优质生猪基地建设。引进天兆、温氏、 正大等建设5万头优质生猪种源场。发展100个出口猪肉养殖备 案场。出栏10万头川藏黑猪、射洪野香猪、野山猪。依托齐全、高 金等建设50万头绿色生猪生产基地。加快优质肉鸡基地建设。 依托玉冠农业建成1亿只白羽肉鸡生产项目。依托颐康公司发展 有机鸡、生态鸡500万只。在蓬溪县、大英县等发展跑山鸡400万只。三是着力培育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高水平营销队伍。在成 都、重庆、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香港等大城市建立区域性农产品 营销中心,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完 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引导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围绕国际市 场推进结构调整,研发更多适销对路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外 贸出口,把遂宁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食品出口基地。推进“万村千 乡”工程建设,依托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加快优质猪肉产品物流 配送中心及物流网络平台控制中心、物流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 生猪、商品家禽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建设畜产品冷链配送系 统,形成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20年,连锁经 营配送服务覆盖全部的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

(五)优质林果

将核桃、青花椒产业发展规划与“六大兴市计划”中产业壮大 计划的重点项目相结合,与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区、新农村示 范村建设和国省道交通干线及涪江流域产业带建设相结合。

将蓬溪县、射洪县打造成省级核桃产业重点县,安居区、大英 县建成市级核桃产业支柱县;将天福、常乐、大石、广兴、凤来、双 溪、万林、分水、会龙、东禅、通仙、卓筒井12个乡镇,打造成核桃干果之乡。在射洪、蓬溪分别建设1个核桃龙头加工企业。省级核桃产业重点县基地面积不少于10万亩,市级核桃产业支柱县基地面积不少于5万亩,核桃干果之乡面积不少于1万亩。

依托全省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将蓬溪县打造成省级花椒产业重点县;将宝梵、赤城、群利、通仙、莲花、瞿河6个乡镇,打造成青花椒之乡。扶持蓬溪建兴青花椒开发有限公司,加快产品研发 宣传推广和技改扩能,延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年产值上亿元的生产 能力。

工作重点:一是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按照适度规模、集中成片、造改并举的原则和良种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编制方案,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采取新造、更新造林和高接换优等措施,新增核桃产业基地 14. 2万亩,其中充分利用撂荒地、宜林荒山荒地、灌木林地和农村“四旁”空地新造12万亩,对多年不结果和病虫害严重的核桃树实施低效林改造(含高接换优)2. 2万亩。新增青花椒基地4万亩。 核桃、青花椒的良种使用率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全市核 桃、青花椒总规模分别达到45万亩、15万亩,初步建成蓬溪县天 福、红江、常乐、明月,射洪县广兴、金华、双溪,大英县蓬莱、天保、卓筒井各5万亩的核桃产业带3个,121万亩以上的核桃基地乡镇和蓬溪县宝梵、吉祥、群利,大英县通仙、蓬莱、隆盛各2万亩的青花椒产业带2个以及65000亩以上的青花椒之乡。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核桃、青花椒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和业主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核桃、青花椒基地培育和资源开发利用,平等享受有关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川府发〔201465号)精神,积极推进核桃、青花椒种植、加工、销售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引进培育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开展核桃、青花椒精深加工和产品包装营销,打造地标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创建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六)优质水产

1.建设鱼类高端品牌产业区。一是发展船山大鲵产业区。到 2020年,大鲵养殖基地达到20家、年产商品大鲵50万尾共计750 吨,实现年产值2.3亿元,利润1亿元以上。二是发展安居大鳞副 泥鳅产业区。到2020年,将三家镇青石村及周边村集中打造成0.5 万亩泥鳅产业区,年产泥鳅0.8万吨以上。

2.建设特色水产产业带。一是发展渔业新村产业带。实施 “一村一品”,推进“一鱼一产业”。到2020年,各县(区)集中打造 11000亩以上特色、优势水产健康养殖产业带。二是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带。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冬囤水田水面资源,结合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机米、生态鱼品牌,大力发展“亩产千斤稻、收入万元钱”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产业带。到2020年,各县(区)集中打造成1个万亩以上的稻田养鱼产业带。

3.建设生态休闲渔业基地。一是大力发展城郊休闲渔业基 地。利用城郊交通和环境优势发展以垂钓、休闲观光为主题的都 市近郊农家乐模式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各县(区)分别集中打造成2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按星级农家乐标准建设、同 时能接待200人以上食宿和休闲垂钓的休闲渔庄,实现年产值2 亿元、利润1亿元。二是强化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保护。通过人工 增殖放流、控制捕捞强度等方式,修复涪江等河段水生态,促进天 然水域渔业可持续发展。

(七)休闲观光农业

以全市“五个园区”、农家乐、庭园经济、都市农业等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立足市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发挥优势自然资源禀赋, 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市优势特色农业 发展规划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结合中央、省支 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等政策,明确全 市特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优化政策激励导向。

(二)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村相融

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 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 升“遂宁造”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催生乡村旅游业、健康养老产业等新型 业态。把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衔接,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深度 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自然 山水相融、庭园设计优化、田园风光尽显、农家情趣浓厚、农村特色 鲜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续提质增效,筑牢发展基础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扶 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整合、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同 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支持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经 营、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的,通过项目跟进解决水、电、路等基本条件,实现项目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跟着土地流转走、跟着规模经营走。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进入优势农业产业,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年内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以上。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认证,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 标,对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优先组织专题报道,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博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推介活动。

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果 (蔬、粮)一沼一牧”等生态能源循环模式;坚持粮经复合发展,推 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坚持农机农艺融合, 完善农机装备,提升优势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筑牢基础,提升 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搭建经营 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 科研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发展社会化 农技推广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格局。加大农民实用技术 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 型职业农民。健全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 业标准化体系、农业减灾防灾及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病虫 害防控、灾害测报、抗旱防洪等方面提供全程化服务。

(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积 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激活农村要素,盘 活农村资源,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培育规范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动。

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农业新型 经营主体,以利益分配为中心,完善和创新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促 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釆取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保护价收购、利润 返还等多种形式,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 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农业金融信贷服务机制。加强政银企沟通合作,优化涉 农信贷工作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金 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重点开展农机质押、存货质押、大额订单质押、涉农资金担保业务,积极推动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完善和创新,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创新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设备、林权、流转后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支持保险机构进入农业领域,拓展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对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予以一定的奖励。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市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工作联席 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系会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县(区) 要相应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通过上下联动,推动我市优势特色农业 产业发展。

栏目导航
法律法规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