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成果从图纸“走进”车间
自去年以来,蓝彩电子整合自主知识产权,投资1500万元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产能提升25%以上。“到目前为止,在位于深圳的华强北电子批发市场上,‘蓝彩造’占领同类产品市场的50%以上。”
在四川蓝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新员工邹云湘往来于10台机器之间,加紧赶制新一批生产订单。“一年前,一个人最多只能同时操作四五台机器;现如今生产设备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工作起来也轻松多了。” 邹云湘告诉记者。
生产系统的快速智能化,是蓝彩电子始终专注于科技创新而结出的硕果。这家入驻遂宁仅3年的电子企业,现已拥有近百项国家专利并运用到生产一线,推动企业整体效益实现年均增长30%以上。
如今,一大批像蓝彩电子这样的科技型企业飞跃发展,成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据统计,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247件,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增产值达75.99亿;今年1-5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592件,同比增长64%。在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下,我市企业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被激发,呈现出企业竞相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生动局面。
发明专利“进车间”
助力蓝彩逆势上行
经济新常态下,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两位数的增长似乎成了一种奢望。但蓝彩电子最新一期季报显示:公司效益不降反升,销售额和利润率增长双双超过30%。
双增长背后的秘密,就隐藏在蓝彩的生产车间。
“在这些生产设备里,我们‘植入’了两项发明专利。”公司总经理李为民指着一排排整齐摆放的机器说道,尽管设备外观并无改变,但工作效率却实现了成倍提升。
蓝彩电子主要生产二极管/三极管,广泛应用于各种遥控系统、光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但在生产过程中,这些精细元器件产品会因人为等因素,出现产品刮伤或其他外观上的损伤。而传统人工检测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李为民率领企业科技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二极管/三极管外观检测及封装装置,并直接运用到生产线上。“这项发明让元器件产品的外观检测、剔除不良品及良品封装更加智能化,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紧接着,李为民与企业科技研发团队一起,成功制造出二极管/三极管电气性能检测及不良品剔除装置,让蓝彩电子在电子元器件检测领域迈上了新台阶。
“只有突破核心技术,才能抢占市场。”李为民十分感慨,自去年以来,蓝彩电子整合自主知识产权,投资1500万元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产能提升25%以上。“到目前为止,在位于深圳的华强北电子批发市场上,‘蓝彩造’占领同类产品市场的50%以上。”
政策扶持引领
掀起创新浪潮
纵观遂宁,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究其根本,与我市鼓励扶持创新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激情密不可分。
早在去年,我市就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遂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同时,市财政还安排8200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全市共兑现各种专利奖励经费190.63万元,加速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步伐。
“创新驱动的实施让一系列研发成果及专利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市科知局局长兰瑛表示,仅去年一年,我市就组织实施专利项目1345项,新增产值达到75.99亿,同比增长18.51%。
随着近期中省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我市也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今年,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形成的技术成果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年度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由市财政按成果转化过程相关投入的10%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运用省级科技进步奖以上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年度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由市财政按成果产业化过程相关投入的5%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
此外,我市还将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项目分别由同级财政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的,由同级财政给予10万元奖励;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培育企业,由同级财政给予5万元奖励。